根据央行公布的5月财政统计数据,2022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2.79万亿元,同比增长8399亿元,同比增长8399亿元,同比增长3936亿元。5月金融数据出炉远超预期,未来是否还会降息?警惕CPI上行风险!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最新金融资讯吧!
社会金融数据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就在不久前的4月,社会融资和信贷增加也面临着同比减少的尴尬模式: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了9102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468亿元;其中,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3616亿元,同比增加了9224亿元。
然而,尽管5月份社会融资和信贷增长显著反弹,但市场对结构性差异的担忧仍然存在。一方面,5月份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距进一步消失,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尚未恢复,资本激活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居民贷款和企业贷款增加表现出短多长的特点,反映了房地产恢复和企业投资信心的不足。
降息还会再来吗?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元认为,5月份的信贷。社会金融规模大幅上升,超过季节性也超出预期,依靠企业短期贷款。票据冲动,地方政府债券。实体融资需求仍然较弱;此外,社会金融数据结构仍然很差,集中在居民住房贷款同比减少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减少。M2-M1剪刀差再次扩大。
熊元表示,6月可能是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分水岭;从短期来看,信贷和社会金融预计将在6月份继续上升。6月或7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降息的可能性增加,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核心一线和二线产业可能会松散。
浙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2022年5月,社会金融。M2数据强于预期,反映在央行扩大信贷政策的力量,但信贷主要依赖于票据和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继续下降,结构仍有待改善。今年5月,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压力仍超过3000亿元。虽然比4月有所改善,但比1月和3月有所减弱,修复速度相对较慢。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仍有可能减少15个BP。
李解释说,5月份的财务数据超出了预期,这与5月23日中央银行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以及中央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举行的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上的政策指导有关。
会议强调,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发挥薄弱环节。跨周期调整的作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做出更多的贡献;股份制银行应充分利用其潜力;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位置优势。此外,6月1日,国家常务会议还提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的信贷额度。因此,除商业银行外,政策性银行可能会努力增加基础设施领域的信贷供应。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21世纪商业先驱报》,未来一年的LPR相对较小,5年的LPR仍有下降的空间。1年期LPR是短期贷款利率的重要参考,与OMO(公开市场运营利率)有关。MLF(中期运营便利利率)。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国债券收益率继续上升,从稳定汇率和吸引外国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避免中美之间的短期利率过度倒置。五年期LPR对长期信贷,特别是对居民抵押贷款的需求有显著振作用,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持有不同的观点。周茂华认为,短期央行调整政策利率的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关注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新兴领域的合理利润,以确保市场实体稳定就业,刺激微观实体的活力。
周茂华指出,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平衡,以防止潜在的溢出效应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和发达经济体政策的急剧转变,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型银行的利润和存款负债压力,LPR(MLF利率+积分)短期内减少积分有点困难。此外,虽然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复苏程度低于预期,但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和经济的复苏,精准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趋势更加明显。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认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降息与否,而在于控制疫情。增加微观主体的活力。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是保护市场实体和利用总需求的关键,仅限于货币政策的作用。
张继强提到,当前经济和就业仍面临压力,但货币政策也应考虑效率.外部限制.副作用等。如果经济仍无法恢复到潜在的增长速度,那么更好的方法可能是财政努力和观察疫情结束阶段的恢复。目前,OMO(公开市场运营)的利率似乎仍然缺乏空间,但LPR仍有可能下调,特别是在长期阶段。
张继强还特别提到了降息面临的外部限制和负面影响。上周,欧洲央行正式宣布加息,预计欧洲央行在短期内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此外,美国宣布的CPI通胀在5月份再次超过预期,美联储提高利率的预期正在升温。7月或之后,中美政策的短期利率也将开始颠倒,这将限制国内货币政策。
此外,降息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第一,对称降息可能牺牲储户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二,降息侵蚀金融机构的净息差;第三,它可能导致经济从真实转向虚拟;第四,降息可能是对未来的透支;第五,货币政策仍有保持内外平衡的目标;第六,通货膨胀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担忧。
对CPI上行风险保持警惕。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通货膨胀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5月全国性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商出厂价格指数)数据。从同比看来,CPI增长2.1%,涨幅与上月相同,PPI增长6.4%,涨幅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来,CPI从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2%,PPI上涨0.1%,涨幅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
从数据本身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并不大,这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但许多专业人士指出,未来CPI可能存在上升风险。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生猪价格。粮食价格上涨或推高国内CPI。去年,有人提出,2021年7月可繁母猪库存开始脱落,预计今年年中将迎来生猪价格的转折点。结合农民的损失和可繁母猪库存的变化,今年下半年的生猪价格可能会继续上涨,或者将推动CPI的上涨。此外,在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全球农产品价格今年也在上涨,海外农产品价格上涨叠加了国内疫情对春耕的干扰,中国粮食价格容易上涨,难以下跌。这些因素可能会推高CPI。
中邮证券宏观宏观战略分析师魏大朋表示,5月份PPI和CPI剪力差收窄至4.3个百分点,连续第7个月下降。剪力差的下降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的过程,有助于缓解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工业企业成本压力。
魏大朋预计,猪肉对CPI指数上涨的推动作用将随着猪肉逐步走出下行周期而增强。能源价格对国际政局变化比较敏感,短期内仍无下行迹象,有望在高位持续震荡。原油、有色等商品价格上涨继续向下传导,猪油同上局势逐渐形成,今年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太平洋证券首席分析师游春野表示,目前中国CPI面临四大压力:一是PPI向核心CPI传递的压力;第二,国际粮食价格的急剧上涨给中国粮食价格带来了压力;第三,国内生猪周期的上升给食品价格带来了压力;第四,高油价给能源价格带来了压力。
尤春野指出,回顾自己的历史经验,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共振往往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现在看来,各方面的压力都会再次显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行最近把通胀的矛盾放在重要位置。尽管中国的CPI在四重压力下有所上升,但年内的高点可能在3%左右,这对于3%以上的政策目标来说几乎没有风险。
尤春叶认为,首先,中国PPI传输到CPI的力量非常薄弱。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向下移动,需求方面一直相对疲软,尤其是消费增长下降更为明显。终端消费者需求的低趋势使得下游制造商很难提高价格,因此他们只能被迫承受成本方面的波动,从PPI到CPI的传导效应减弱。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5月金融数据出炉远超预期,未来是否还会降息?警惕CPI上行风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关注楚天财经网,更多精彩金融资讯等你来看哦!
猜你喜欢
美国金融风暴要来了?美股再次暴跌,现状如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关键期,多项硬核措施加速落地 具体有哪些措施?
美国将对越南举起金融屠刀,越南脆弱的财政收入或将迎来重创
过去的618电商节,堪称近年来最冷清的一届。不过,尽管整体状态遇冷,但仍挡不住一些...
雄汇游资周建明业务水平_雄汇游资周建明文化讲座雄汇游资周建明业务水平消息,苹果...
8月9日国内外重点财经资讯:古巴石油储备基地发生三次爆炸,8月9日有哪些重点财经资...
以“创新驱动,智行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安庆2022长三角国际汽车产业及供应链博览会将...
紫米新款磁吸充电宝要来了,并放出曝光图。这是一款通体仿陶瓷釉面质感的新款产品。...
传播善堂文化,共创社会价值。今年6月,福智霖集团收获一份有分量的“荣誉”——新加...